菲利普斯曲线名词解释

菲利普斯曲线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,它描述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。这一理论最初由新西兰经济学家威廉·菲利普斯(William Phillips)于1958年提出,其研究基于英国1861年至1957年间的数据,发现工资增长速度与失业率之间存在反向变动的趋势。后来,经济学家将其扩展到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的关系上。

简单来说,菲利普斯曲线表明,在短期内,当失业率较低时,通货膨胀率往往较高;而当失业率较高时,通货膨胀率则较低。这种关系反映了经济运行中的权衡:政府可以通过刺激需求来降低失业率,但这可能会导致物价上涨;反之,控制通胀可能需要收紧货币政策,从而推高失业率。

然而,菲利普斯曲线并非一成不变。20世纪70年代的“滞胀”现象(即高通胀与高失业并存)挑战了这一理论,促使经济学家重新审视其适用范围。现代宏观经济学认为,长期来看,菲利普斯曲线可能是垂直的,这意味着在长期内,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不存在稳定的替代关系,而是受到其他因素如供给冲击或预期的影响。

尽管如此,菲利普斯曲线仍然是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工具。它提醒政策制定者,在追求低失业率的同时必须警惕通货膨胀的风险,并寻求平衡点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稳定物价的双重目标。因此,菲利普斯曲线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基础,也是实际经济决策的重要参考框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