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郑伯克段于鄢》出自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,是春秋时期的一则历史故事,记述了郑国君主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之间因权力斗争而引发的冲突。这篇短文虽篇幅不长,却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贪婪与亲情的破裂,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学价值。

原文大致讲述了郑武公之妻武姜偏爱次子共叔段,请求立他为太子,但未获郑武公同意。后来,郑武公去世,郑庄公即位,武姜多次请求将制邑封给共叔段。然而,制邑地势险要,郑庄公有所顾虑,最终只给了京邑。由于共叔段在京城扩张势力,逐渐成为威胁,郑庄公决定采取行动。当共叔段准备起兵谋反时,郑庄公发兵讨伐,将其击败并流放。

这篇故事的核心在于“克”与“鄢”的含义。“克”指战胜,“鄢”是地名,表明战斗的具体地点。通过这一事件,不仅展现了郑庄公作为君主的智慧与果断,也反映了古代宗法制度下兄弟之间的复杂关系。同时,文中还体现了母子间的情感纠葛,如武姜对共叔段的溺爱以及郑庄公对其行为的冷酷处理,都让人感叹权力斗争的残酷性。

此外,《郑伯克段于鄢》的语言简洁凝练,情节紧凑,人物形象鲜明,堪称先秦叙事散文的经典之作。它不仅记录了一个家族内部的矛盾冲突,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:权力欲望往往导致骨肉相残,而真正的亲情需要建立在理性与责任之上。这一教训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