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成语病入膏肓解释】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成语,它们不仅语言简练,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。其中,“病入膏肓”是一个常用且形象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病情严重或问题已到无法挽回的地步。本文将对该成语进行详细解释,并通过表格形式总结其含义、来源、用法及例句。
一、成语解释
成语名称:病入膏肓
拼音:bìng rù gāo huāng
意思:原指疾病已经深入到膏肓(人体内脏之间),无法医治。现多用来比喻事情严重到无法挽救的地步,或人的思想、行为已经堕落到不可救药的程度。
二、出处与来源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左传·成公十年》 |
原文 | “疾不可为也,在肓之上,膏之下,攻之不可,达之不及,药不至焉,不可为也。” |
故事背景 | 晋景公生病,医官诊断其病已到膏肓之间,认为无法治愈,后人以此比喻病情严重或问题无法解决。 |
三、用法与常见搭配
用法 | 示例 |
用于描述病情 | 他的病情已经病入膏肓,医生也无能为力。 |
用于比喻问题严重 | 公司内部腐败严重,已经病入膏肓,必须彻底整顿。 |
用于批评人思想顽固 | 他思想僵化,早已病入膏肓,难以接受新观念。 |
四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型 | 成语 |
近义词 | 不可救药、积重难返、无可救药 |
反义词 | 病除根治、起死回生、药到病除 |
五、使用注意事项
- 适用场合:适用于正式或半正式语境中,表达对某事或某人的严重性评价。
- 语气较重:带有较强的贬义色彩,不宜用于轻描淡写的场合。
- 避免滥用:不要随意用于轻微的问题或普通情况,否则会显得夸张或不恰当。
六、总结
“病入膏肓”是一个形象生动、寓意深刻的成语,源自古代医学典故,现广泛用于描述病情严重或问题无法挽回的状态。理解其含义、出处和用法,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准确地使用这一成语,提升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准确性。
成语 | 病入膏肓 |
含义 | 病情严重或问题无法挽回 |
出处 | 《左传·成公十年》 |
用法 | 描述病情、问题、思想等严重状态 |
近义词 | 不可救药、积重难返 |
反义词 | 药到病除、起死回生 |
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,欢迎继续关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