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悲愤欲绝解释是什么】“悲愤欲绝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人因极度的悲伤和愤怒而情绪崩溃、几乎无法承受的状态。这个成语在文学作品、新闻报道以及日常交流中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。
下面是对“悲愤欲绝”的详细解释与总结:
一、成语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悲愤欲绝 |
拼音 | bēi fèn yù jué |
含义 | 因极度的悲伤和愤怒而情绪崩溃,几乎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。 |
用法 | 多用于描述人物在受到极大打击或不公待遇后的情绪状态。 |
近义词 | 悲痛欲绝、怒火中烧、心如刀割 |
反义词 | 心平气和、泰然自若、无动于衷 |
二、词语构成分析
- 悲:指悲伤、哀痛。
- 愤:指愤怒、不满。
- 欲绝:表示快要达到极限,几乎要断绝。
整体来看,“悲愤欲绝”强调的是情绪的双重冲击——既有对事件的深切悲伤,也有对不公的强烈愤怒,二者交织在一起,导致情绪达到极点。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示例句子 |
文学作品 | 他得知亲人去世的消息后,悲愤欲绝,久久不能平静。 |
新闻报道 | 面对社会不公,许多民众感到悲愤欲绝,纷纷发声抗议。 |
日常交流 | 看到朋友被冤枉,我心中充满悲愤欲绝的情绪。 |
四、情感表达特点
- 情绪强烈:不是简单的难过或生气,而是情绪的极致爆发。
- 心理压力大:往往伴随着内心的巨大压力和难以承受的痛苦。
- 可能引发行为反应:如哭泣、愤怒爆发、沉默等。
五、注意事项
- 使用时需注意语境是否合适,避免过度夸张。
- 不宜用于描述轻微的不满或普通的情绪波动。
- 在正式写作中应结合上下文,确保表达准确。
总结
“悲愤欲绝”是一个极具表现力的成语,用来形容人在遭遇重大打击或不公时所表现出的极端情绪状态。它不仅包含了“悲”与“愤”两种情绪的叠加,还体现了情绪的强度与深度。在实际应用中,应根据具体情境合理使用,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