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问说翻译及原文】《问说》是清代学者刘开所写的一篇议论文,文章围绕“学贵于问”展开论述,强调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的重要性。通过问答的形式,阐述了“问”与“学”的关系,并指出不善提问的人难以真正掌握学问。
一、原文
> 吾尝终日而思矣,不如须臾之所学也;吾尝跂而望矣,不如登高之博见也。登高而招,臂非加长也,而见者远;顺风而呼,声非加疾也,而闻者彰。假舆马者,非利足也,而致千里;假舟楫者,非能水也,而绝江河。君子生非异也,善假于物也。
> 问曰:“何以谓之‘问’?”
> 曰:“问者,疑也;疑者,思也;思者,得也。”
> 问而不答,不以为耻;答而不明,不以为愧。
> 夫人之有知也,未有不欲问也;有问也,未有不思也;有思也,未有不得也。
> 故曰:学贵于问。
二、翻译
我曾经整天思考,却不如片刻学习所得的多;我曾经踮起脚尖眺望,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远。站在高处挥手,手臂并没有变长,但看到的人更远;顺着风大声呼喊,声音并没有加快,但听的人更清楚。借助车马的人,并不是脚力好,却能到达千里之外;借助船只的人,并不是擅长游泳,却能横渡江河。君子的本性并不与常人不同,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。
有人问:“什么叫‘问’?”
回答说:“问,就是有疑问;有疑问,就是思考;有思考,就能有所收获。”
即使提问得不到回答,也不应感到羞耻;如果回答得不清楚,也不应觉得惭愧。
人有了知识,没有不想提问的;有了提问,就没有不思考的;有了思考,就没有不能获得的。
因此说:学习最宝贵的就是提问。
三、总结与表格对比
内容类别 | 原文内容 | 翻译内容 |
引言 | 吾尝终日而思矣,不如须臾之所学也;吾尝跂而望矣,不如登高之博见也。 | 我曾经整天思考,却不如片刻学习所得的多;我曾经踮起脚尖眺望,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远。 |
比喻 | 登高而招,臂非加长也,而见者远;顺风而呼,声非加疾也,而闻者彰。 | 站在高处挥手,手臂并没有变长,但看到的人更远;顺着风大声呼喊,声音并没有加快,但听的人更清楚。 |
推论 | 假舆马者,非利足也,而致千里;假舟楫者,非能水也,而绝江河。 | 借助车马的人,并不是脚力好,却能到达千里之外;借助船只的人,并不是擅长游泳,却能横渡江河。 |
结论 | 君子生非异也,善假于物也。 | 君子的本性并不与常人不同,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。 |
问答部分 | 问曰:“何以谓之‘问’?” 曰:“问者,疑也;疑者,思也;思者,得也。” | 有人问:“什么叫‘问’?” 回答说:“问,就是有疑问;有疑问,就是思考;有思考,就能有所收获。” |
学习态度 | 问而不答,不以为耻;答而不明,不以为愧。 | 即使提问得不到回答,也不应感到羞耻;如果回答得不清楚,也不应觉得惭愧。 |
学习原理 | 夫人之有知也,未有不欲问也;有问也,未有不思也;有思也,未有不得也。 | 人有了知识,没有不想提问的;有了提问,就没有不思考的;有了思考,就没有不能获得的。 |
总结 | 故曰:学贵于问。 | 因此说:学习最宝贵的就是提问。 |
四、内容说明
本文通过设问和比喻的方式,强调了“问”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。作者认为,提问不仅是获取知识的手段,更是促进思考和理解的关键。同时,文章也倡导一种开放、谦逊的学习态度,鼓励人们勇于提问、乐于思考,从而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