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落井下石成语介绍】“落井下石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在别人已经陷入困境或遭遇不幸时,还进一步加以打击、趁机加害的行为。这个成语形象地比喻了在他人跌入井中时,不仅不施以援手,反而往井里扔石头,使对方更加痛苦。
该成语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《柳子厚墓志铭》,原文为:“今夫子之于人也,其可得而亲乎?其可得而信乎?若夫落井下石者,虽百世之下,犹为人所不齿。”意思是说,那些在别人落井时仍继续投石的人,即使过了很多年,也会被人所鄙视。
这个成语常用于批评那些缺乏同情心、乘人之危的人,强调做人要有良知和道德底线。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落井下石 |
| 拼音 | luò jǐng xià shí |
| 出处 | 唐·韩愈《柳子厚墓志铭》 |
| 释义 | 在别人已经陷入困境时,还进一步打击、加害的行为。 |
| 近义词 | 落井投石、趁火打劫、乘人之危 |
| 反义词 | 雪中送炭、扶危济困、仗义相助 |
| 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人的行为,常带有贬义 |
| 例句 | 他不仅没有帮助朋友,反而在对方失业后落井下石,真是令人气愤。 |
| 适用场合 | 批评他人缺乏同情心、乘人之危的行为 |
| 现代应用 | 常用于新闻评论、社会现象分析、道德教育等场景 |
总的来说,“落井下石”不仅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成语,更是一种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揭示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他人困境时,应保持善良与同理心,避免成为那个“落井下石”的人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