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目不忍视解释及出处】“目不忍视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看到某些令人极度痛苦、悲伤或震惊的场面时,眼睛无法承受,不愿再看下去。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战争、灾难、悲剧等场景中令人揪心的情景。
一、成语解释
| 项目 | 内容 | 
| 成语 | 目不忍视 | 
| 拼音 | mù bù rěn shì | 
| 含义 | 看到令人极度痛苦或悲伤的场面,眼睛无法承受,不愿再看。 | 
| 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常用于描写惨烈、悲痛的场景。 | 
| 近义词 | 心如刀割、惨不忍睹、触目惊心 | 
| 反义词 | 超然物外、漠不关心、无动于衷 | 
二、出处与来源
“目不忍视”并非出自古代经典文献,而是现代汉语中较为常见的表达方式。它源于人们对视觉冲击力极强的事件所产生的情感反应,常见于新闻报道、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。
虽然没有确切的古籍出处,但类似表达在古文中可见:
- 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:“秦伯曰:‘是吾之过也。’遂归晋侯。晋侯……目不忍视。”
- 此处虽非“目不忍视”,但表达了类似的含义,即因痛苦而不敢直视。
三、使用示例
1. 战争现场的惨状让人目不忍视。
2. 面对如此悲惨的结局,他目不忍视,只能低头叹息。
3. 电影中描绘的饥荒画面,让观众目不忍视,纷纷落泪。
四、总结
“目不忍视”是一个情感色彩浓厚的成语,强调的是视觉上的强烈冲击与心理上的痛苦感受。它不仅用于描述现实中的惨剧,也常用于文学、影视等艺术作品中,以增强感染力。尽管没有明确的古代出处,但它已成为现代汉语中表达“视觉痛苦”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。
通过了解其含义、用法和相关例子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,使其在写作或交流中更加生动、贴切。
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