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旁若无人成语的意思】“旁若无人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一个人在说话或行动时非常自信、自大,仿佛周围的人都不存在一样。这个成语通常带有贬义,表示某人态度傲慢、不尊重他人,或者在某种场合中表现得过于自我,不顾及他人的感受。
成语解析总结
| 项目 | 内容 | 
| 成语名称 | 旁若无人 | 
| 拼音 | páng ruò wú rén | 
| 出处 |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王瞋目而叱之,流血漂橹,左右皆靡,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,自为诗曰:‘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。骓不逝兮可奈何,虞兮虞兮奈若何!’……项王乃欲东渡乌江。……韩信曰:‘臣愿以死奉公。’……项王怒,拔剑击案,曰:‘此非吾所为也。’旁若无人。”(注:原文并非直接出自此处,但常被引用) | 
| 含义 | 形容人态度高傲,自视甚高,好像身边没有人一样,不把别人放在眼里。 | 
| 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人在言行举止中表现出极度的自信或傲慢,常带贬义。 | 
| 近义词 | 自高自大、目中无人、盛气凌人 | 
| 反义词 | 谦虚谨慎、礼贤下士、虚怀若谷 | 
| 使用场景 | 常用于批评某些人不懂礼貌、不尊重他人或在公众场合表现得过分自信。 | 
示例句子
1. 他在会议上发言时旁若无人,根本不听别人的意见。
2. 那个经理总是旁若无人地指挥别人,让人感到很不舒服。
3. 他虽然才华横溢,但为人却常常旁若无人,难以与人相处。
总结
“旁若无人”这一成语不仅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的高傲态度,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谦逊和对他人的尊重。虽然自信是好事,但过度的自我中心可能会引起他人的反感,影响人际关系。因此,在言行举止上做到适度、得体,才是更值得提倡的态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