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谦谦君子卑以自牧的出处】一、
“谦谦君子,卑以自牧”是一句富有哲理的古语,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谦虚有礼、自我修养良好的君子形象。这句话虽然在现代较为常见,但其来源却并非出自某一部经典文献中的完整句子,而是由多个典故和语句组合演变而来。
“谦谦君子”最早见于《易经·乾卦》:“君子终日乾乾,夕惕若,厉无咎。”后人引申为“谦谦君子”,强调君子应具备谦逊、谨慎的态度。“卑以自牧”则源自《论语·卫灵公》中“躬自厚而薄责于人,则远怨矣”,以及《诗经》中“卑以自牧”的表达,意指君子应以谦卑的态度自我约束、修养自身。
因此,“谦谦君子,卑以自牧”虽非出自某一具体文献,但其思想内涵广泛存在于儒家经典之中,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君子人格的追求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词语 | 出处 | 含义解释 | 原文摘录 |
| 谦谦君子 | 《易经·乾卦》 | 形容君子谦虚有礼、不骄不躁 | “君子终日乾乾,夕惕若,厉无咎。”(后人引申) |
| 卑以自牧 | 《论语·卫灵公》 | 指君子应以谦卑态度自我修养、约束言行 | “躬自厚而薄责于人,则远怨矣。” |
| 卑以自牧 | 《诗经》 | 表达谦卑自持、修养自身的理念 | “我心匪石,不可转也;我心匪席,不可卷也。”(间接体现) |
三、结语
“谦谦君子,卑以自牧”虽非出自某一单一文献,但其思想根源深厚,融合了《易经》、《论语》及《诗经》等儒家经典的思想精髓。它不仅是一种道德修养的体现,更是中华文化中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赞美。在当今社会,这一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

